3月28日,借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一大波车企召回计划,新华社几乎指名道姓地对一批新能源造车企业提出批评:账面数据掺水、出事甩锅车主,甚至纸上谈兵,种种乱象似乎都在表明,这个行业应有的监管机制并不健全。盲目的资本,是时候泻泻火了。

为何动用新华社?

一般来说,批判行业乱象,国家授意一般性质的官媒发声即可,但这次却直接搬出了新华社,这事态似乎很是严峻。究其原因,还是新能源造车行业当下的地位导致。

都说造车行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结构相对简单的电动汽车同样如是。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新能源汽车被列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而且其在全球的领导力与影响力也不容小觑。

另一方面,正如新华社在调查中所发现的,这个行业目前问题频出而自我修正能力不足。从年前算起,市场监管部门对此的发声提醒几乎月月都有,但其影响却往往限于汽车行业内部,再加上315晚会上央视的矛头指向仍在传统汽车,这种现状带给人“还能继续应付”的错觉。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倘若战略产业根基不稳、自我修正能力不足,监督再跟着缺位,那受损失的将不仅是消费者,还有国家层面的竞争力。因而,直接动用新华社的力量也理所当然。

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

新华社在原文里提到这么几点,作为一个对传统汽车有较深羁绊的家伙,我觉得这些都说到了点子上:

产品性能指标浮夸注水:新华社直接点名一汽-大众迈腾GTE(参数|询价),标称纯电续航56km,怎么车主充满电之后仪表却只显示44km?为此一汽-大众还大言不惭地声称是“车辆自己根据实际情况预估的结果”,有这能耐为什么就不能在工信部那儿坦诚点?

电池技术突破的宣传夸大或含糊其辞:这里没有直接点名,大概是觉得这已经成了行业潜规则——从刀片到弹匣,再到“三无”,细究起来哪一个都不是完全干净吧?

故障频发,却习惯性“甩锅”消费者:不点名的点名,说的就是你特斯拉。在多起无故加速事故中,特斯拉均试图将事故原因归结为车主误操作,甚至不惜在后台偷偷删除对应时段的行车记录;更有甚者,在今年1月特斯拉新车断电事件中,它还打算把锅甩给国家电网。

盲目招商或纸上造车:这两样说白了可以视作PPT造车的升级版——没有实业、只有部件组装错误的CG和令人窒息的梦想,早已经不好吸收外界资本,找到地方建个厂终归能演得更像一点。至于地方,就像新华社调查中那位受访地方政府工作人员所说,“有的地方为拉项目啥都条件都给,有的直接为车企把土地都平整好了;见新能源车项目就抢,审核、甄别都‘绿灯’,生怕自己落在后面。”这种现象这个现象其实在很多省份都有,江西尤甚,像国机智骏和昶洧汽车都出自这里。

以上都是很有针对性的大方向,除此之外还有不少普遍现象,例如:

充电速度与宣传不符;

电池质量问题突出;

变速箱异响、顿挫及动力消失等问题;

售后服务水平不高……

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新能源车还能放心买吗?

这次报道,属于官媒发声、配合监管发力,在整个行业“虚火”旺盛的当下,只有如此才能敦促产业自律、企业自查。

宏观来看,这波操作属于战略性的“纠察”,既有纠正之意,又有监察之实,其威力在短期内应该会逐渐显现出来。但换个角度来看,就像我们上学时老师经常说的那样,总有人在背后催着前进,那根本毫无意义;车企本身能否做到一日三省,才是解决问题的终极答案。

对企业而言,不错判国家的战略、不讨巧监管的时效、不菲薄行业的竞争力、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与“本金”,任重道远。至于买车,因需而动,理性选择,晚买比早买更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