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福建三明一辆北汽新能源EX360在充电站冒出浓烟,并随后在救援人员试图为其喷水降温时发生爆炸。大夏天的,本来这可以只是一出没那么高讨论度的意外,但北汽新能源在发布调查声明的时候,却明显没这么想……

强词夺理般的解释:智伤是硬伤

北汽新能源针对这次充电爆炸的声明,可以说简直比之前理想对自燃事故的解释还要敷衍:“根据视频以及现场初步排查情况看,事故发生及处理期间未见明火,也未见持续冒烟情况,不符合电池过热现象规律。同时基于车厢内外表面清洁度,未发现由电池过热带来的碳化污迹。公司专项组正配合车主和消防部门调查了解此次事故原因,确定具体原因后第一时间告知。”

可是,当我们打开目击者在爆炸发生前拍摄的记录小视频,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从车身下方持续不断冒出的浓烟;而在试图喷水冷却未遂之后,车辆在爆炸发生时也伴随有明显的闪焰。

从基本的物理和化学原理出发,如果事故车辆真的如北汽所说,“不符合电池过热现象规律”,那它的三元锂电池也根本不可能出现冒烟和随后的明火爆炸。北汽新能源在事故报告中连持续冒烟的事实都企图撇干净的缘由,怕不是“以前没遇见过这情况,所以不是我的错”的流氓逻辑——要知道,哪怕是理想自燃那次,人家好歹还知道写个“冒烟”避重就轻,到北汽这儿直接就变成掩盖事实了。

为什么会过热爆炸?

既然北汽新能源不愿给出一个靠谱负责的解释,那这种态度也没有必要多费口舌,市场最终会告诉他们这次的回应有荒谬。反过来,我们不妨现实一点,先分析一下这辆倒霉的EX360在爆炸发生前都经历了什么。

学院派一点儿的话,这次的事故直接原因显然是电池发生热失控(通俗来说就是过热),其诱因一般是局部温度过高、过充过放、内/外短路,或者单纯的机械性损伤。另外,热失控常常伴随满电状态(多半在充电时)一同出现,因为电池仍与充电系统相连,高电压下发生击穿短路的可能性也会有所提高。

截图出处:车映讯的EX360拆车报告视频

除了这些客观上的原因,主观上北汽新能源EX360的电池设计本身也难以摆脱过热的困扰。但凡你关注过一些电动汽车拆车的节目,就应该知道EX360的电池结构有多么省成本:被动风冷、电池组件被简单的钢板隔开、BMS不仅好几个还要分主次,散热效率本就极低;再加上最近天气偏热(事发地还在南方),发生意外的概率自然急转直上。

向车辆喷水的操作是否有误?

简单来说,如果判断即将到来的火势难以控制,向车辆喷水是可取的。在电池已经发生短路的前提下,抢险的最终目的就已经不是灭火而是降温;相反,如果不及时为其降温,电池内部的其他有机材料也会过火,接下来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反而可能对周边的人造成更大影响。

当然,如果只是遭遇可以控制的小火,且火势并未蔓延到电池舱,那么直接使用二氧化碳或干粉灭火器就已经足够,犯不着采用更极端的措施。

市场还信任北汽新能源吗?

在这里,我们还是直接用数据说话比较合适。以2018年的财报为例,在当年上半年收入超过56亿的情况下,北汽新能源的研发费用占了多少?很遗憾,甚至还不到千分之一。因此,我们似乎也能理解,为何以EX360为代表的一系列北汽新能源车型还要使用如此中古的电池设计了——不是它们不想用好东西,而是北新根本不给它们机会。

与此同时,长期与北京市出租汽车行业有或自愿或强制订单的社会关系,以及自身旗下租车业务能够转移销量数字的事实,使得北汽新能源在自我修炼上越发松懈:遥想去年7月,就在徐和谊宣布北汽布局换电车型之后还不到一个月,北京市财政局立刻就跟进了出租汽车电动化奖励标准,其中明文指出快速换电车型优先。这里有没有猫腻咱们不好妄言,但是始终有冤大头帮北汽新能源消化产能可是真的。

而在没有扶植者的乘用车市场,随着友商转型的逐步完成和新势力们量产的开启,北汽新能源在全国电动汽车销量榜单上已经越来越难以出现在前排位置:

数据:3到7月逐月销量排名

从前没得选,现在有的挑。市场对北汽新能源的态度究竟如何?统计数据已经给出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