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能源车市场正如火如荼,留给造车新势力们的时间还有多长?
前言:
以下内容与分析为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你试过和时间赛跑吗?你知道没有硝烟的战场是怎样的吗?
眼下的一切,正在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上演着……

几天前,小鹏汽车发布了2020年的财报,这份报告的背后其实就是作为国内造车新势力“三杰”之一的小鹏所交出的“成绩单”: 小鹏汽车在2020年实现了净亏损大幅收窄、毛利率达到4.6%(首次转正)。毫无疑问,这对小鹏乃至整个造车新势力们都算是一个好消息,但以小鹏毛利率回正为起始点,我们还是能看到辉煌背后的风险:
毛利率并非纯利润,毛利率回正跟盈利是两个概念。
小鹏还是在亏钱的状态,不过2020年的亏损收窄了,少亏了。如果在2021年这个“大浪淘沙”的大背景下发展地不错,没准可以止亏为盈。
由小鹏的财报成绩单,让我不禁联想到两个月前,以特斯拉为首的造车新势力们在年初就公布了他们的2020销量成绩单,结果自然是喜人的,对于新兴势力来说,节节攀升的销量是对士气最大的鼓舞。

图片来自第一电动网
从已经公布的交付数据来看,特斯拉是第一梯队这没什么悬念(近50万辆),第二梯队的国内“电动三杰”(蔚来、理想、小鹏)的销量和也达到了10万多辆,这个数据可比2019年好了不知凡几。

造车新势力的欣欣向荣无疑会挑动其他人的神经,汽车市场就这么大,电动车又是未来的大势所趋,那些传统车企不可谓不着急,纷纷使出“张良计”和“过墙梯”,旨在2021年这个真正意义上的“电动车元年”分一杯羹。

那么介绍完背景,我们回到今天的主题:留给造车新势力们的时间还剩多少?
撇开一家独大的特斯拉,国内的新势力新贵们无疑都面对着不同程度的困局:所有人都知道造车是个烧钱的生意,制造业的毛利率一向都是出了名的低,连那些百年车企都只能靠着量大和平台化降本才能维持生计,以融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新势力们一旦遇到滑铁卢,那资金链断裂可就不是想象中的事了,在资本的世界里,树倒猢狲散,再自然不过。

这些分析并非危言耸听,我们只了解那些排名靠前的佼佼者们,殊不知在历史车轮的碾压下,多少造车新势力已经沦为过去,停留于搜索引擎中,甚至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造车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即便是电动车。

有一个值得我们回味的数据:2020年1-11月全球累计销售新能源乘用车2,544,269辆,而在前文中提及的8家造车新势力(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威马、零跑、哪吒、云度)1-11月销量为532,280辆,其占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21%。
具体到中国市场,根据乘联会数据,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964,606辆,这8家造车新势力1-11月累计销量238,835辆,市占率达25%。(数据来自EV sales)即便不把霸主特斯拉算进去,国产造车新势力们在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占比也接近了14%。
电动车带来了机遇,也使车企们陷入疯狂。即便是侥幸生存下来的新势力们,也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般光鲜,目前真正量产交付的新势力不到十家,如果一旦其余新势力品牌纷纷上马新产品,亦或者是老牌车企大众、福特、通用开启新能源转型之路,那关于新能源汽车的你争我夺将会异常精彩与惨烈!也许到时,除了头部的几家现在还算稳定之外(手握几百亿现金),其它新势力都会陆续地以不同的方式退出这个大舞台。

如果你一直关注国家大事,也许会敏锐地捕捉到一些信息:连续7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能源汽车”一词今年(2021年)未被单独提及,做个大胆地推测:行业依然是朝阳行业,但规则与环境将会是下一个重中之重。
或许,关于2021年这场攸关成败生死的“电动车元年”大竞技,不过是跟时间赛跑的淘汰赛罢了。
昨天不代表现在,过去也不等于未来。造车新势力们,请抓紧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