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造车,是唯一走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势力。

放弃通行的纯电技术,走增程式发展之路,没有任何其它解释,选择的理由只有一个:回避动力电池快速迭代的问题,回避充电设施建设与发展的问题之后,还能造出一辆“新能源”汽车。増程式就是“上佳之选”。

所以,对于当下什么刀片电池、无钴电池、固态电池、200万公里里程寿命电池……,这些关乎动力电池技术突破的事情,理想汽车都可以不用太关心。

因为理想ONE(参数|询价)的纯电续航达到100km就已经很好了。咱是增程式嘛,有燃油发动机当随身“大充电宝”使用。

今年3月,李想在回答读者提问时,直言比亚迪刚刚发布的刀片电池有三大缺点:低温性能欠佳、电压稳定性差、空间与重量有局限。

好在,比亚迪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立即做出回应:

其一、刀片电池冬季试验可到-30度;

其二、电压问题是BMS管理水平的体现,比亚迪有经验……最后,李云飞欢迎李想5—6月间去重庆刀片电池厂参观。

这本是一件小事,但从侧面可以看出,作为圈内人的李想,对动力电池的认识多么固步自封,对动力电池的迭代多么漠不关心。

至于包括特斯拉、蔚来、威马等新势力们,忙着建充电站,忙着换电计划,忙着落地V2G技术扩充充电桩,这一揽子事都可以跟理想汽车无关。

在赴美IPO没有获得成功之前的2020年春季媒体沟通会上,缺钱的李想公开表示,未来三年无新车推进计划,做理想ONE的升级和多开几家销售门店就是接下来的主要工作。

看起来,不仅理想ONE这辆车没有续航焦虑,连理想汽车也可以不为新能源汽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累。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理想汽车完全可以用闲适的心情,不失时机地渲染着理想ONE进藏的“壮举”。

如此,真把特斯拉们当成“傻子”了?

接下来我们不打算去分析增程式是19世纪末开始,并且被通用、宝马已经基本放弃的旧技术,也不去分析纯电才是新能源发展的主流方向,増程式只是过渡的基本“国策”这一事实。

千金难买我乐意,既然理想汽车当初选择了增程式,说明上述宏观层面的问题,是已经考虑过,并且决定忽略的问题。

你不在意,我们也可以不在意。

但是,接下发生的所有事情,让理想汽车始料未及......

动力电池的技术迭代太快了,这边厢刀片电池的新闻余温尚在,那边厢200万公里超长寿命电池又点亮新的话题。

更不要说,固态电池、氢燃料电池、石墨烯电池等等,这些更“潮”的技术即将走进现实,“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只是时间问题;2020年,忽变的时局当然不好,但却催生了新基建,也把沉睡的换电方案重新唤醒。上述所有,都是主流纯电车的获利点,成长的助推器。

时代科技的进步,不会因为一个人,一个企业的选择性忽略而发生任何改变。

都说纯电车阶段性的“死敌”就是燃油车,装着燃油发动机的理想ONE何尝不是呢?纯电车每向前一步,就意味着理想ONE的生存空间减少一分。

如果上述,暂时还只是让理想汽车平添几分惶恐,那么最让其不可预期的就是国产Model 3(参数|询价)的无解。

就销量简言之,总说理想ONE的销量是“第一名”,但是这个第一名前面需要三个定语,新能源+中大型+SUV,符合这三个条件,并且直接能够和理想ONE形成价格竞争的,几乎找不到第二款车。

所以,还是看“裸分”吧!

理想ONE 2020年上半年的总销量为9666辆。而Model 3上半年的总销量为45754辆,仅仅6月份,Model 3的单月销量为14954辆,一个月大胜理想ONE半年的销量总和。

关键是,当李想面对此,感叹“灭顶之灾”时,特斯拉却意不在此,Model 3/Y早已剑指传统燃油车市场。

也就是说,你以为是一个强大的对手“灭”了你,但“灭”你的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谁?“灭”你!只是“搂草打兔子”的事情,顺便!

诚然,特斯拉的强势,并非针对理想汽车。Model 3对所有主机厂都是压力,但唯独理想汽车有“灭顶之灾”,是因为理想汽车只有理想ONE一款车型在售,单腿走路,一旦折掉,就寸步难行。比如比亚迪也难受,但人家比亚迪还有宋Pro(参数|询价)撑起半边天。

好嘛,那我们建议理想汽车赶紧打造理想TWO,理想THREE出来,好歹给理想ONE做个伴。

尽管这个建议没有建设性,但总算管用。

事实上,鉴于产品线单一的压力和对IPO可以成功的预期。7月,李想改口宣称:未来将有多款车型推出。2022年,理想汽车将推出第二款车。三年无新车的计划就此作废。

第二款推什么车型?这是一道“烧脑”的选择题。

推纯电?符合主流趋势。这意味着理想汽车开始放弃“理想ONE”。于是,之前所有的设定,包括围绕着“没有续航里程焦虑”的“人设”,围绕着增程式设计的造车平台,最初经过“精密”算计的产品入市策略等等统统推翻重来。

最重要的,还有李想本人心理那道关。如果这些都不能放下,那最好的选择就是继续增程式。

果然,李想确认,理想汽车第二款产品将是全尺寸SUV,依然采用增程式动力总成。

显然,李想是动过脑筋的:“江河日下”增程式动力技术,只能靠“全尺寸SUV”这样的车型来支撑。

暂不论一款搭载增程式技术的全尺寸SUV到底有多大的市场需求。但可以肯定,理想汽车将来一定会推出纯电车型,只是,在李想看来,现在还没有到“最后时刻”。

但是“甘蔗没有两头甜”。

今天,理想汽车的“甘蔗”是从下往上吃,味道很甜,但会越吃越淡;别人家是从上往下吃,今天是淡了点,但会越吃越甜。当然,“豪横”特斯拉咱是不能比,扔掉两头,只吃中间。

未来,理想汽车的“甘蔗”会怎样“淡”下去?

第一、政策的不确定性。

新能源补贴政策退坡是必然中的必然。孩子要长大,要独立,不能一直啃老。

既然,今年4月,补贴新政可以明确“30万以上的纯电车不能享受补贴,除非换电”。那么。明年4月,或者后年4月,新政可不可以明确“30万以上的PHEV,不再划归为新能源汽车范畴”。

千万不可当笑话来对待这个看起来“不靠谱”的预测,PHEV本来就是过渡产品,随着纯电车的崛起,那就让TA过度得更彻底一些,索性让PHEV回归大众,把政策的荫蔽落实在最需要的消费群体之中,有何不可?

所以,无论是现在的理想ONE,还是将来的理想某某,30万以上的定价,是改变不了的现实,必将面临政策不确定的风险,这就是悬在理想汽车产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旦掉下来,理想汽车有难以承受之重。

第二,产品特质形成积重难返的用户思维定式。

目前判断,理想汽车的第一、第二款产品都依仗“增程式”动力技术。倘若一切都尽如人意,盛况之下必有隐忧。

从理想ONE于2019年12月上市起,到第二款产品推出,至少在2022年底之前,整整3年时间,理想造车没有涉及纯电造车的任何业务。

最快等到2023年再回头,那时,特斯拉至少已经组成Model 3、Model Y(参数|询价)的国产“双子星”态势,比亚迪汉(参数|询价)已经深入人心,威马7系已经上市,长城氢燃料动力SUV开售,蔚来ET(参数|询价)7实现量产……这还不包括那些已经完成“大象转身”的丰田、大众们,对手日趋强大而成熟。

这时候,理想造车要推出纯电车,你让用户怎么选?是选谙熟于纯电车制造,已经有多款产品培养出种子用户的主机厂产品,还是选择“半路出家”,以增程式制造“专家”形成“刻板印象”的理想制造?

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美的就是小家电制造商,这是共识,尽管TA也制造空调,但始终干不过格力,难道没有“第一印象”的关系?

是时候回到最初了。

2018年10月17日,上海市临港管委会官宣,特斯拉(上海)公司已经成功摘得上海临港装备产业区1297.32亩的工业用地,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在临港地区实质性落地。

这很可能成为今后数年,特斯拉纯电汽车产品在中国市场“无解”的原点,并因此助力特斯拉市值登顶;

仅仅相隔1天时间,也就是2018年10月18日,“理想智造”正式发布首款没有里程焦虑的智能电动车——“理想ONE”。

上述两个非常临近的时间节点,都成就了未来各自一段或长、或短的“奇幻之旅”。

彼此唯一的交集是,前者竟然成了后者挥之不去的“梦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