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换电国标过审,新能源车企松了口气,电池供应商可未必
日前,由北汽新能源、蔚来、中汽中心等单位牵头起草的GB/T 《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于在深圳举办的2020年标准审查会上通过。这一标准规定了可换电电动汽车所应有的安全要求、试验方法和检验规则,从此采用换电策略的M1、N1类电动车型将拥有普适性的执行标准。
新标准都提到了什么?

参考3月份发布的《<电动汽车换电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这次的新国标大体上对电动汽车换电的以下方面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规定:
换电接口、车辆、电池与其他相关设备的一般安全指标;
对车辆换电试验的操作次数、环境要求等;
道路试验的相关要求;
试验方法的解释;
检验规则、试验步骤和合格判定标准。

由于只是安全要求的标准,这份文件只基于已有的其他执行标准(如GB/T 30038、GB/T 37133等)和试验次数/场景等项目做出了规定,并未涉及技术上的规格限制,更接近于一份纲领性质的存在。
北汽新能源:想不到吧!
有关换电安全标准的介绍大概就说这么多,更多详情读者可以在中汽标协的网站上进行查阅。接下来,我们不妨展望一下标准实用化之后的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


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这项国标发起人的北汽新能源和蔚来将毫无疑问成为本次标准通过后的最大受益者。在电动汽车换电(至少是乘用车尺寸的车型)这个领域,二者都是行业的先行者,其中蔚来的换电站更是在这两年吸引了不少眼球。

但是,从短期来看,收益最大的反而更可能是北汽新能源。这里并不是看衰蔚来的前景,而是双方的市场规模并不对等。蔚来我们之前讨论得相对多一点儿,其旗下车型普遍着眼于中高端车型,市场局限性本身就较大;反观北汽新能源,它的产品线相对更集中于代步车和紧凑级车(支持换电的车型同样如此),更加亲民的定位显然会带来更多销量,无论是改变产业结构还是创造收益,前景都更好。

另外,别忘了北汽新能源车型在北京出租车行业的巨大保有量。虽然始终避不开“地方保护”的质疑,但这些出租车目前已有部分支持换电功能,光是它们就能为北汽新能源带来不少保养和维修的经验和收入。公私通吃两相加持之下,北汽新能源在换电领域的前景不言而喻。

至于商用车和工作车,车企之间的先发后发关系可能没有乘用车这边这么明显,否则在标准草拟阶段就应该会有其他选手入场。在新标准实施之后,更大的可能是同行之间齐头并进。
新时代,新考虑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次换电安全标准落地,有可能意味着在一段观望期之后,一波以“无续航焦虑”为卖点噱头的电动车型将逐步进入视野。与此同时,各地的电动汽车换电站普及率也将逐步上升。

换电车型值不值得买?这个问题就要考虑用车地点的基建能力了。如果你所在的地区经济条件和基建能力都不错,在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换电站的建设自然会很快,此时考虑它们完全没问题;而如果你所在的城市并非一二线城市,且对新能源汽车的推行力度不大,那还是别考虑了。

说到换电车型的市场前景,可能还会伴生一个新的问题:倘若换电车真的普及起来,当初因为“续航焦虑”而拼命钻研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的动力电池供应商们,会不会因为“没有更多必要”而逐渐放弃对这两项指标的苛刻追求?毕竟,在换电时代,单纯的能量容量意义已经不是那么大。

另外,与充电时代一车一电池(只考虑正常使用寿命内的情况)的状况相比,换电时代每辆车所需占用的电池数量更多,更大的需求压力是否会倒逼电池供应商开发低成本化、更易量产的动力电池组?倘若如此,我们或许应该暗暗佩服一下宁德时代最近披露的无钴无镍电池研发项目了,这眼光看得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