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乘用车市场上,近年来大众一直保持着对丰田的双倍销量优势,早些年甚至差距更大。
但在乘联会7月份销量数据出炉后,细心地人一定会注意到,尽管大众还保持着对丰田的优势,但差距却明显缩小了。1-7月,大众品牌在国内市场累计销量为123.6万辆,而丰田品牌为81.5万辆,大众对丰田的优势已经缩水到1.5倍。

▲大众、丰田近三年1-7月累计销量,数据来源:乘联会

去年同期,两者之间是两倍销量关系,前年同期则是2.5倍。
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中国乘用车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两大巨头,销量差距被一年一个台阶的缩小?
大众的低迷,主要源于轿车
大众今年1-7月123.6万辆的累计销量,比起去年同期大跌24.7%,销量缩水超过40万辆。而在这40万辆缺口中,轿车占据了近四分之三,是造成大众今年被动局面的核心板块。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大众在华销售的所有轿车中,今年前7个月实现累计销量增长的,就只有速腾(参数|询价)和CC两款,速腾销量为13.9万辆,微增1.65%,而CC增幅相当可观——超过了35%,可总销量不大,只有不到1.6万辆。
至于其他多款大众多年来的主力轿车,今年无一例外都遭受了市场寒流。笔者注意到,大众为数众多的轿车产品之中,有两款(Polo(参数|询价)和蔚领(参数|询价))的跌幅甚至超过了60%,只是因为这两款车分别所在的细分市场本就比较边缘化,对大众整体销量并没造成实质性影响。
在SUV板块中,大众的表现就不像轿车板块那么惨了,途岳(参数|询价)、探岳(参数|询价)的表现都值得肯定。其中途岳的累计销量为7.3万辆,微增0.76%,而探岳销量近7.9万辆,大增17.64%,成为同期大众品牌增势最好车型。此外,去年底才上市的小型SUV探影(参数|询价),虽说总销量只有1.2万余辆,但好歹也为大众品牌贡献了绝对的增量。
但从两年前开始,大众在华的战略就已经在向SUV板块倾斜,未来数年,还会有更多的SUV产品投放市场。所以,近两年也可称为大众在华战略转型的阵痛期,轿车板块的缩量早在预期之中,只不过今年特殊的行情加快了速度。
丰田“扭亏”,全因亚洲龙(参数|询价)和威兰达(参数|询价)
相比之下,丰田的日子看似要滋润不少,毕竟1-7月已经成功“转正”。
丰田1-7月累计81.5万辆的销量,比起去年同期增长了0.93%,在乘用车大盘整体还处于18.5%下滑的背景下,确实已经可以称之为优秀——毕竟,同期已经实现“扭亏”的品牌没几个,合资品牌就更少。
但仔细研究丰田的增长,你会发现,这一切其实得益于两款车——轿车方面是亚洲龙,SUV方面则是威兰达。前者相比去年同期暴涨118%,销量上贡献了3.2万辆的增量,后者则是今年才开售的新款,同样也是带来了3.2万辆的增量。两款车带来6.4万余辆的销量增量,要不是这,丰田也将面临超过7%的下滑。
而且,丰田同期还有两款车也值得关注,因为它们一样取得了增长。首先就是威兰达的孪生兄弟RAV4荣放(参数|询价),其1-7月销量达到9.8万辆,同比大增21%,其次则是小型两厢车致炫,1-7月累计销量近5万辆,同比增长约25%。
但除此以外,丰田旗下其他车型的表现,就无法摆脱行情大盘的影响了。
比如说销量担当卡罗拉(参数|询价),1-7月累计销量下滑了11%;又比如加价神车汉兰达(参数|询价),前7月累计销量不到5.2万辆,同比下滑6.3%……而且,无论卡罗拉还是汉兰达,1-7月累计销量已经是连续两年下滑。
至于丰田在B级车市场的王牌凯美瑞(参数|询价),前7月累计9.8万辆的销量仅次于老对手雅阁(参数|询价),排在了B级车市场第二名,同比跌幅控制在了4%以内。
最后说说
作为国内乘用车市场份额最大的两大合资品牌,大众和丰田的一举一动都吸引着消费者的目光。大众入华最早,产品线也最广,所以早早在销量规模上取得了领先,只是其当初过多集中于轿车的策略,在如今国内市场以SUV为主要增长动力的情况下,需要时间来实现转型。
反观丰田,正是由于产品布局不如大众那么早,所以如今每投放一款新车,哪怕是南北丰田的双车策略,也都能在短时间换来即战力。近两年丰田不断缩小自身跟大众之间的差距,凭借的正是这一招。
比如,去年奕泽和CH-R这对小型SUV是助力丰田品牌增长的功臣,今年1-7月广汽丰田能实现正向增长,由RAV4变身而来的威兰达扮演了关键先生。而明年,广汽丰田即将迎来换代的汉兰达,其孪生车型也计划在一汽丰田投产。
面对丰田咄咄逼人的攻势,大众自然不会坐视不管——早在去年上海车展前夕,大众方面就宣布,到2020年在中国市场将实现12款SUV车型的覆盖,到2025年,其品牌销量的一半都将由SUV支撑。
版权声明:本文为线外邦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线外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