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合资B级车市场从来都是实力车企必争之地。不管是霸占市场多年的老玩家,还是初露头角尚且根基不深的新角色,想不断抓住消费者的欢心,都是要拿出硬实力来的。

要论老玩家的话,别克君越(参数|询价)一定算一个,而且这个老玩家最近还有新动作——全新上市了2021款君越552T豪华型,换装了1.5T发动机,搭配9速HYDRA-MATIC智能变速箱。21.98万元的指导价也让其性价比更具优势。上市还未多久,有些城市已经出现“到店即售出”的局面了。
近几年君越不断的自我升级并非没有道理,同级和自己较劲的对手里就有初来乍到但不容小觑的新角色,比如一汽丰田的旗舰亚洲龙(参数|询价)。上市虽然不到一年半,凭借均衡的综合产品力也收获了不少口碑。君越改款后,入门车型的价格也刚好针对着亚洲龙热销的2.0L车型(19款2.0L豪华版,指导价21.78万元)。接下来的市场上,这两台B级车入门款的针锋较量是不可避免了。
同是合资B级车里的人气选手入门车型,君越和亚洲龙之间如何抉择,教授今天试着给各位展开讲讲。基本策略说来也简单:同为入门款,能带来更强的高级感、更物超所值体验的那台,自然就是绝对值的选择。
(左为君越,右为亚洲龙)
作为削弱了动力的入门低功车型,再考虑到两车体型在同级都名列前茅(君越更是同级最大选手),消费者们难免会有“小马拉大车”的顾虑。所以我们就先来探究君越552T豪华型的1.5T+9AT和亚洲龙的2.0L+CVT,到底表现怎样。
就实际的驾乘体验来说,亚洲龙的2.0L车型依然是以稳为主的性格。但没有了电机的辅助,加上排量由高配的2.5L下降为2.0L,加速超车的时候需要给这套动力总成更多的耐心。加上发动机最大扭矩输出在4000rpm,所以也要预留更多的提前量,判断好路况才能进行超车。毕竟排量降低,且没有了电机的辅助,加速不给力也是情有可原。
1.5T的君越同样降低了排量,但还是保证了充足的动力响应能力和驾驶时的体感。并且相比老款的1.5T发动机在排放标准、扭矩平台、加速性能方面都有相应的提升。这台1700rpm就能爆发出峰值扭矩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能在油门初段就给你迅速的动力响应,一踩就有。市区道路的跟车、防加塞都很得心应手。中后段的动力储备也比想象得更为充足。
另一方面,君越的9AT变速箱是全系标配,相比于亚洲龙的CVT变速箱能承受更大扭矩。并且还有通用集团的专利技术——Shift by Shift挡位接挡位的换挡机构和换挡策略,该技术的核心是为了保证换挡的平顺性,简单来说,就是直到当前挡位成功接手前一个挡位才完全脱开,保证了动力传输的连续性。有这台灵敏的9AT与1.5T发动机默契配合,入门的君越开起来仍旧有顺滑轻快的体感。动力虽降,体验感却不阉割。教授看来,这在同级中是相当难得的。
其实谈动力感受和驾驶体验,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真的那么懂,通常心态就是“够用就行”。但是一台车的气质感受是否高级,却是一眼可见的。国内的消费者对于B级车,最普遍的预期就是大气、有面,气场到位了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所谓气场,首先是越大越强。前面提到过君越和亚洲龙的身形都是同级佼佼者,第一眼看上去的大气感都是很足的。而同级尺寸最大的君越在这方面自带更多优势,加上修长典雅的“雪茄”身形,远观之下是会给人一种C级车的错觉。
和传统意义上的“大气稳重”不同,君越在这几年的变化中,都在追求一种优雅但精致的形象。前脸的大尺寸中网上采用了多层次的立体设计,格栅整体横向延展,与两侧的LED大灯融为一体,配合恰到好处的镀铬装饰,让整车的视觉观感更加宽大的同时,又有精巧的细节之美。优雅端庄且不失年轻,君越这台美系车在审美上是挺懂中国消费者的心。
倒是原本一直给人印象中庸的日系车,近几年不断在形象上自我激进。亚洲龙棱角分明的线条加上前脸偌大的进气格栅,视觉上相当有威慑力和进攻性。自上市以来一直争议不断也从侧面证明,大部分消费者并不希望买一台外观太过于“个性”的B级车。但话说回来,亚洲龙的形象对那些追求个性的消费者来说,是个很符合心意的造型。虽然审美小众,但胜在目标人群很明确。
(上为君越,下为亚洲龙)
两台车不同的气质也延伸到了内饰的布局上。君越“环抱式”的座舱理念和亚洲龙极简科技风格的中控设计,孰优孰劣就见仁见智了。相比于设计审美,教授对车厢空间的用料质感更为在意——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工减料,这是入门车型惯用的成本控制大法,内饰一直就是“简配”的重灾区。然而对于B级车的消费者来说,一个质感高级的车厢空间是绝对的加分项。一台车到底是物有所值还有徒有其表,用料不会骗人。
(君越内饰)
在这一点上,显然是君越更能经得起推敲。入门的君越552T豪华型,在座舱里也采用了大量软性材质进行铺设,而且触感柔软细腻,上手是一种顺滑的高级感。
(亚洲龙内饰)
亚洲龙的内饰用料就属于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类型。虽然同样有比较多的软性材质,但触感实在是比较一般,上手明显会感到粗糙的质地显得有些廉价。
当然外观犀利风、内饰科技感的亚洲龙,在中控屏上的确是尺寸十足。9英寸的触控屏比君越更大、造型也更酷炫。至于功能性,则是另一回事了。
教授一直觉得对于车机,大家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态。一块大屏戳在中控,你总会忍不住想去用它干点什么,偏偏很多车机又表现得很鸡肋。究其原因,一是屏幕本身的响应和菜单逻辑问题,反应慢+菜单逻辑混乱,白白增加了车主使用的学习成本。二就是车机的功能并不如手机那么实用好用。
(上为君越,下为亚洲龙)
在这方面,虽然君越的中控屏“颜值”输给亚洲龙,但功能性和使用感上却胜出一大截——君越全系标配的全新一代eConnect智能互联系统,基本上可以实现从车机到手机、从车内到车外,围绕你用车各方面的功能保障。CarPlay和CarLife全部配齐只是基本操作,借由Super ID功能,我们手机中最常使用的高德地图导航,还有酷我音乐考拉FM这类娱乐APP、甚至是微信,都能在君越的中控屏上一键登陆并关联数据和账号。当你在车里时,这套互联系统就能承担你一大半的手机应用功能。哦对,别克会赠送每年100G的终身免费流量,足够承担车机里所有APP的流量消耗了。
(君越车机)
而你身在车外的时候,君越的互联系统也能与你充分交互——用户可以通过OnStar的手机应用实时查看车辆的油量、胎压,或是远程操作解锁车门、启动空调。出行前的车况检查、夏冬季节的提前降温/暖车,都可以在家轻松操作。应该说在如今的合资B级车中,还没有在互联领域做得比君越更好的。
至于亚洲龙,虽然中控屏幕造型不错、也够大个,但使用体验上可以说的却很少。蓝牙电话、CarLife互联,除此之外可用功能真的寥寥无几。但以教授的经验,亚洲龙的中控最让人不能忍的是屏幕本身。触控的响应并不灵敏,延迟明显。而且屏幕的位置角度似乎并不太合理,阳光好的时候屏幕反光严重。在这一层面上,亚洲龙从功能性到使用体验,的确都是“入门”水平。
最后简单说说乘坐感。以君越和亚洲龙的尺寸,空间层面完全不必担心。满座5人的出行需求也足够保证。虽然是入门车型,在 “坐得下”这个基本诉求之外,我们当然更愿意选择乘坐体验更舒适到位的那一个。
(上为君越,下为亚洲龙)
整体来看,君越前后排的座椅和坐垫都要比亚洲龙更宽大,对于乘客的身体支撑和大腿承托感会更好。
(上为君越,下为亚洲龙)
不过在比较关键的后排座椅上,两台车的靠背角度都比较让人舒适,不会让乘客有“挺胸抬头”的坐姿。君越改款后的后排座椅有一些肉眼不可见的升级——结构和填充上都有所优化,强化长时间乘坐的座椅舒适感和支撑性。
(上为君越,下为亚洲龙)
对亚洲龙而言,最大的美中不足是受限于车身高度,前后排的座高和头部空间都有限,身形比较魁梧的乘客入座后场面会有些尴尬。另外二排中央的隆起甚至可以比肩一些后驱车型。加上中间的座椅相比两边也有明显的突出,真正需要满座出行的时候,亚洲龙二排中间的乘客会挺“委屈”的。
(君越夹层隔音玻璃)
(君越车门)
在君越身上,教授还发现了一些在“座椅”之外影响乘坐质感的细节。比如全系都标配了ANC主动降噪功能,前排配备了夹层隔音玻璃,全车的车门都采用三道密封条。在这三者共同加持下,君越的隔音降噪水平已能比肩部分豪华品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坐在车内,不需要为了对抗入侵车内的噪音,而刻意调高说话的声量。在坐姿舒适的同时,乘客在车内的交流互动都能保持优雅。
一番对比下来,君越作为这个市场的老牌玩家,在产品力上处处以越级标准来要求自己的这台入门车型,无论是从动力总成、配置供给、乘坐空间、智能科技还是造型设计,都展示出更高的成熟度。不仅能充分满足该圈层潜在消费者的各方面用车需求,还致力于做精做好每一项细节以此凸显车型的品质感。在这种精益求精之下,入门的君越552T车型所能给予消费者的,显然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期待。
从君越1.5T车型身上,你能看到均衡品质、体验出色的车是怎样的。虽然只是入门车型,但丝毫没有呈现出往常入门车型为了拉低整体车系售价而不得不削减配置,降低乘坐质感的廉价感,反而是各方面都表现出越级的“豪华”体验。谁是那个绝对值的选择,相信大家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