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汽车的,并不是能源

一则旧闻——丰田章男:电动汽车目前只是被过度炒作,若日本政府过早终结燃油车,日本当前的汽车商业模式会崩塌,很多车企会走向灭亡,此前的很多投资也会付诸东流。

电动爹是大趋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传统车企社长,丰田章男先生第一个不服!

前些日子社长先生身先士卒的站出来炮轰日本激进地禁售燃油车政策,让我们这些“老旧燃油车”车主颇为欣慰。

但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还是氢能源车,它们的本质都是车,区别只是提供动力的动力系统的区别。而且对于丰田这样的巨型车企来说,早就已经油、电、氢多条腿走路了。关于能源的孰优孰劣,我认为现阶段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汽油毫无疑问是最成熟、最便捷的能源,这个根本没有必要争论,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不是这个问题。

所有的产业革命,都不来自本产业内。而传统车企最大的威胁,正是来自于被计算机科学,以及被计算机科学武装起来的特斯拉们。而未来定义汽车的也将不再是能源,而是电子系统和软件。在肉眼可见的未来,谁能掌握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以及为软件提供更高效、更灵活的硬件,谁就赢得了先机,而毫无疑问,特斯拉走在了前面。

上图是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的示意图,这个模式由德尔福(全球最大的汽车线束系统制造厂商)提出,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汽车电子系统被划分成了5个模块,在这5个模块下还有不少隐藏的子域,而每个模块和子域都有对应的DCU(域控制器)和各种ECU(电子控制单元)。

宾利添越(参数|询价)的整车线束,密密麻麻

而随着整车的复杂化,ECU的数量也从早期的1个(行车电脑,用来控制发动机)增加到数百个,而用来连接各个模块的线束也越来越长,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高级车来说,整车的线束头尾相连长度甚至可以达到3公里以上。

所以很容易理解,这种分布式架构的最大问题是:

1.线束太长,增加了装配难度和重量,也增加了成本

2.ECU过多,算力无法统一调动,产生冗余和浪费

3.各个模块由不同供应商开发,甚至采用的编程语言都不相同,无法统一维护(整车OTA),软件无法迭代,简单来说就软件的寿命与整车的寿命绑定在了一起,没有办法“更新固件”。

而特斯拉所做的说来也简单:

1.减少ECU数量,集成化处理数据——将除车身控制之外的模块全部集中到中央计算模块(CCM),全车仅剩3个ECU,而且中央计算模块采用了Intel的Atom处理器,为常见的X86架构,在此之上运行的操作系统为Linux,为软件开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减少整车线束长度——从Model S(参数|询价)的3公里,到Model 3(参数|询价)的1.5公里,再到Model Y(参数|询价)的100米,线束的减少降低了装配难度,也降低了整车成本。

这么做的目的,也不光光是为了降本,简单来说,特斯拉的野心在于:

以一套标准化、结构简单而高效的电子电气系统,实现低成本、便捷的软件开发以及持续的可升级能力。

更进一步来说,特斯拉造的不再是车,而是一台能够行驶的电脑。这样是不是可以理解它相比传统车企的特殊之处了呢?

不知道是因为传统车企、供应商的技术壁垒还是环保、减排的需求,马斯克选择了电作为特斯拉的驱动能源,但他的终极目的,是淡化车的概念,将车变成一个类似于智能手机一样的东西:硬件是固定的,但软件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软件将定义汽车。

雷达、全景影像摄像头、空气悬挂、中控大屏、大功率的电机,这些配置对于传统车企来说,意义可能只是在配置表上增光添彩,卖出更贵的价格。

但对于特斯拉来说,这些硬件就像你手机上的摄像头、话筒、陀螺仪,可以通过软件来集中调动——雷达和摄像头可以实现不断迭代的自动驾驶;空气悬挂的控制系统也可以迭代更新,实现更优的地形适应性甚至Model X(参数|询价)上的俯冲模式;而中控大屏则是一切交互的核心,和你的电脑一样,可以更新界面、增加功能,甚至它还是一个全新的游戏平台;电机则可以通过控制单元灵活的模拟各种车型的工作模式,也就意味着你的车可以是一台漂移利器,也可以在是一台通过性不错的越野车,而这一切是可以实现“一键切换”的。另外在开发者手中,未来这些硬件可以组合出什么样的新花样,还有无限可能。

而在行业层面,硬件的标准化意味着软件能力会被独立出来,对于车企来说,拼刺刀的主战场就不再是“车造的怎么样”,而是是否掌握了软件定义汽车的能力。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特斯拉在软件领域相比传统车企的领先优势是相当大的。无论是车机系统的开发能力,还是自动驾驶的数据积累,也许只有真正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可以在这些方便与特斯拉匹敌。

社长,时代变了。

矛盾点不在于油和电,而在于软件和硬件。时至2020年末,丰田在电子系统、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劣势已经很难被优秀的口碑和可靠性所掩盖了,纵使丰田研究院高级开发公司(TRI-AD)将在明年起扩大和改进其业务部署,成立专注于软件层面的子公司,但反应实在过于缓慢了。

毕竟它们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再是同行,而是像特斯拉一样的,兼顾软硬件能力的“怪物”,更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苹果、谷歌、阿里、百度甚至滴滴、优步。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一场生死攸关的战斗或许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