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圈中关于“保时捷国产”的传闻从来没有停止过。

传闻最早始于2011年,当时说保时捷要像奥迪一样依附大众,实现国产,被官方辟谣;2014年,谣言再起,传出了保时捷要在上海大众宁波工厂国产的消息,再次被辟谣。

2018年,保时捷传出了要与上汽集团合并的消息,保时捷在否认的同时,第一次提到了“国产计划”:单一车型在中国市场年销量超过10万辆则会考虑国产。而事实是,保时捷品牌2017年在中国市场共售7.1万辆,尚不达到它自己制定的国产标准。

但很玄妙的是,保时捷自己在2019年将条件下调至:单一车型在中国市场年销量超过5万辆。

主动放宽国产标准,给了关注此事的人一个重要的信号:保时捷国产有戏。虽然暂时没有达到销量要求,但至少保时捷是有做过国产方面的思量的。

到了今年,随着全新帕拉梅拉全球首发,保时捷再一次“被国产”。这一次传闻还结合了时事政策,说得有板有眼的。

这个最新版本是这样说的:保时捷想要国产了,地点选在了海南,因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组装卖可免税,保时捷还可能与海马合资生产。

第一次听到这个传闻的时候,我就觉得很不可思议,先不说组装卖免税这项政策是否有条文依据,就说和海马合资,这事就极不靠谱。

保时捷是谁啊?人家是乘风破浪的斯图加特跃马,超豪华品牌,销量、利润、口碑、光环,要有的都有了。而海马呢?顶着“ST”奄奄一息,卖车无路,卖房求生。

保时捷与海马合资,难道是圣母心泛滥,准备帮海马来一手起死回生?显然是不可能的,光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就有一种不可名状的low感,不符合保时捷“高端、豪华、稀缺性”的逼格。

有意思的是,资本市场“借此机会”给了海马一些鼓励,在“保时捷海马合资”的消息传出来后,海马的股票涨了4.98%,报收于每股3.37元。

其实消费者那么热衷于“保时捷国产”这件事,理由很简单,一是保时捷贵,想着国产后会便宜一些,说不定有机会就能购买了呢;

二是保时捷一直坚持进口,而消费者又特别爱看“真香”现场,不管买不买得起,与我有没有关系,只要你的身份从进口转向国产,就足够具有看头。

虽然“保时捷国产”的谣言一直被打破,但是它到底有没有国产的可能性呢?

个人认为还是有的。

一是中国是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保时捷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节节攀升,深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如果国产化,成本将大幅下降,价格也会有所下调,可以进一步促进销量上升。

二是政策放开,以前《外资法》规定,外国车企在中国建厂的必要条件是与中国车企合资。而在国家深化改革后,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被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被取消,到2022年,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也会被取消,也就是说外国车企今后可以在中国独资建厂。

目前特斯拉已经以独资的形式在上海建立了超级工厂,Model 3(参数|询价)也顺利国产销售,取得不俗的成绩。

在不用与合资伙伴进行利润分割的前提下,国产化可以帮助保时捷提高在中国市场的生产效率、销量和利润。

三是保时捷未来的重心是电气化领域,而中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众多品牌在此跑马圈地,谋划未来。倘若保时捷深度扎根中国市场,对其电气化布局显然大有裨益。

但是国产化也不全然都是益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可能会对品牌价值造成影响。在国内消费者心里,进口往往更有含金量,如果国产,价格是下降了,但是保时捷这块金字招牌也有掉金的可能。

对于保时捷而言,国产化有利有弊,如何在品牌价值与市场份额之间权衡利弊是它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