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从特斯拉嘴里抢肉,靠的还得是硬件。”
上周,又一位电动汽车初创企业选手——Lucid Air正式发布,传说中“Model S(参数|询价)最硬核的对手”距离量产又近了一步。

单论起家,Lucid Motors的前身Atieva诞生于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那段时间前后,并不比特斯拉晚太多。在那个电动汽车续航能上200km就已经算优秀的年代,特斯拉实际上也不为外界看好,因此Atieva索性选择埋头研究技术。尔后,随着沙特公共投资基金在2018年的资金注入,已经更名为Lucid的它终于向世人公开了它硬核的一面。
极端场景逼出的电池技术
从某种意义上说,Lucid Motors算是美版的比亚迪——它在动力电池领域造诣颇深,从电池结构设计到管理软件都有涉猎。值得一提的是,自2016年10月以来,它一直是Formula E的唯一电池供应商。

相较于民用电动汽车,FE赛车对电池的要求更高:由于赛车的尺寸和气动被锁死,同时还要兼顾比赛机制和观赏性,电池必须在有限的空间和重量内将能量密度、放电功率、冷却性能和安全性都最大化。

在严苛要求下,Lucid还是通过与索尼(提供电芯)和迈凯伦(负责物流调度等)合作,成功搞出了FE电池。

回到民用车领域,受益于在诸多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Lucid最终为其首款量产车型Air准备了今天看起来指标仍然超前的电池组。以刚刚发布的所谓“梦幻版”为例,其113kWh的电池组足以带来不低于800km(EPA标准)的续航能力,与此同时还支持300kW快充(据说这会是系列标配),20分钟就能充入大约480km续航对应的电量。电池太大导致快充畏首畏尾?在Lucid眼里,这种事似乎不存在。
细节的魅力

除了电池,Lucid还有一套出色的电控系统,以及优秀的电驱动系统,这些几乎都出自他们自己的手笔。在Air高效的三电系统中,Lucid自研的、紧凑的驱动装置无疑是最夺人眼球的部分。它们与逆变器、集成式变速器和差速器结合在一起,共同组成重量仅有74kg的900V+电驱动装置。就体积而言,一套该装置甚至可以被装进旅行箱里直接带上飞机。

说到紧凑,这套电驱动装置还有一点不得不提,那就是它强大的输出能力。每套驱动装置的最大功率超过478kW,功率密度超过30kW/L,远超目前的同行;同时,由于Lucid Air本身的机械结构就相当紧凑(下面会提到),整车最多可以安装3套这样的电驱动装置,这便成就了它轻松崩赢Model S系列的9.9秒0~400m冲刺用时。

能让电驱动系统如此高效,紧凑的电机设计功不可没。在Air上,Lucid采用了新的电机绕组技术,配合创新性的冷却系统,其效率有了更多保障;同时,整套驱动装置的变速机构和差速器被整合在电机之内,重量上的优势更加明显。

关于Lucid Air的电控部分,最值得关注的大概是其V2V和V2G能力。作为上市一段时间后少有的大容量电池搭载者,Lucid Air用来给其他电动车辆救急充电(V2V)或者给家庭供电(V2G)都是不错的提议。
紧凑的结构设计

也许是FE电池的招标过于严苛留下了什么后遗症,Lucid对量产车的结构紧凑度要求也不低。从上图可以看出,哪怕电池组的容量已经达到三位数,其在整车尺度上占据的空间也差不多只是前排座椅之下那一部分(还不怎么占高度)。至于后排,如果设计极端点儿,甚至搁脚处还能下沉一点儿……

与此同时,三电部分的核心部件都被集成在前后轴之间,负责V2G(车辆对电网)和V2V(车辆互相搭电)的Wunderbox模块(后排座椅位置的黑箱部分)并未挤占过多空间。据Lucid Motors透露,Air仅前方行李厢容积就高于280L,这一数字比现款特斯拉Model S多出约89%,就连同轴距级别更膀大腰圆的Model X(参数|询价)也有所不如。显然,Lucid Air总计739L的行李厢空间也超越了这两位对手。


和一些纯粹的互联网造车企业不同,意图从特斯拉嘴里抢肉的Lucid Motors手里把握着不少技术资源。在现在的经济大环境下,“风投误事、实干兴邦”显然已经成为造车企业最愿意相信的一句话。显然,在追求核心技术发展的道路上,Lucid Motors已经踏实了不止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