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消费学 | 360°影像成“标配”,有必要为此掏腰包么?
有人说过,中国市场是全球汽车品牌数量最多的市场,没有之一。这不难看出国内汽车市场的“规模”和“包容性”,但再大的市场也不可能永远地处在高速增长期。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涨,刚需消费占比开始逐步走低,如今国内汽车市场貌似已经养不活如此多“嗷嗷待哺”的品牌了。特别是品牌溢价能力弱的品牌,优胜劣汰被“断奶”因此“夭折”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当然这些品牌不会坐以待毙,而会通过提升“性价比”来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方案莫过两种,一是压低售价,二就是堆配置。前者显然是个“无底洞”,所以一大堆品牌就此走上了“堆配置”的道路。

能配上的全配上,这无疑是近年来一些弱势品牌“刷存在感”的固有手段。但那些所谓的“高配置”对消费者来说真的有必要么?为了让大家搞清楚这个问题,今天我就来开个新“坑”,谈谈那些存在感极低,甚至弊大于利的配置。第一回我们就来聊聊如今几乎都快成为非强势品牌、非强势车型“标配”的360°全景影像,在我看来这就是一个弊大于利的典型鸡肋配置。

“上帝视角”中的“我车”非实景,对障碍物距离判断毫无参考价值
要判定一项功能配置是否实用,首先就得先搞清它的产品诉求是什么?也就是这项功能配置是用来干嘛的,有着怎样的用户利益?360°全景影像,从其名称上就能看出,其功能特性就是方便坐在驾驶舱内的驾驶者足不出车就能全方位观察到车身周边的障碍物及路况。这套显示系统由最初的倒车影像发展而来,不同的是倒车影像只是在倒车过程中显示车辆后方情况,而360°全景影像则可随时显示车辆各个方位的情况。其原本欲带来的用户利益是让驾驶者坐在车内就拥有“上帝视觉”,因此就能在相对复杂的路况中更安全、更方便地避过障碍通过狭窄的道路。那么这项配置果真达到预设的功能目标了吗?并没有。

实时“上帝视觉”是如何实现?其实并没有一些人想象中那么高科技。也就是由车头前方、两侧外后视镜下方、以及车辆尾部四个广角摄像头分别取景,再将四个方位的影像画面拼接到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全景。但因为摄像头安放的位置实际上都在处于车身主要轮廓的外侧,并且没有高于车身,所以所有360°全景影像画面中央所显示的车辆都并非真实的俯拍实景,而是一个长方形的区域模拟图代表车身。在通过一些狭窄路段时,驾驶者根本不清楚自己车身真正所在的位置,就更不要说清晰地观察到车身和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了。

关键不管是原厂提供还是副厂加装的360°全景影像,为了避责普遍都会将代表车身位置的模拟区域做大,也就是明明可以通过的宽度也会显示出车身会大于障碍物之间的通道,让驾驶者别去“铤而走险”。所以靠这个所谓的“上帝视角”去通过一些狭窄的道路显然是不现实的,而那些全3D建模动画显示的360°全景影像,就更不能作为车身和障碍物之间距离判断的依据了。当然有极少部分的360°全景影像会显示出真实的车身,但要知道广角摄像头所拍摄出的画面是必然会出现物体形变,而驾驶车辆通过狭窄区域最想要观测的位置也就是车头两侧前方45°区域,该区域正好处于前方后面和侧方画面的边缘拼接处,形变是最大的,同样无法令驾驶者准确地判断出车身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只有极少数车型上所配备的360°全景影像,在屏幕上显示的是四个方位带有车身实景的动态,画面并没有进行拼接。但我要说的是,除非左右两侧外后视镜下摄像头对准前轮眉位置,如此能帮助驾驶者判断车身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关系之外,画面拼接与否并无区别。而若将外后视镜下方的摄像头超前对准前轮眉位置,那么就不可能实现所谓的360°全景影像了,至少当前状态下那就不能显示所谓的360°全景影像了。而真正用到的或者说有用的其实是另一项功能,那叫“盲区显示”。

“金宝卵”很娇贵,碰一碰维修费用不便宜
没有起到预想的作用也就罢了,关键是360°全景影像还是个名副其实的“金宝卵”,娇贵得很。我们姑且不谈这个功能配置在当下集成度如此之高的车机系统中系统稳定性如何,谁敢说自己开车就永远不会发生个小碰撞什么的?而一旦发生个什么小追尾之类的碰撞,你才知道这项配置的维修费用有多高。

之前我就说过了,360°全景影像来自于车头前方、车尾、两侧外后视镜下方共四个广角摄像头所拍摄的画面。那么车头前方的摄像头会放在哪里?我告诉大家,一般就在进气格栅上,也就是说一旦车头发生碰撞这个摄像头就玩完。而车辆外后视镜被其他车挂掉的小事故在城市路况中我们也经常能见到,在这种小事故中360°全景影像位于两侧外后视镜下方的摄像头往往也不能幸免于难,但凡“碰一碰”换摄像头几率和费用自然不会低。

你可别天真地以为维修360°全景影像就是换两个摄像头就是了。首先,无论是原厂还是副厂的360°全景影像,其广角摄像头的价格都不会便宜,特别是在4S店换原厂件,你懂的。其次,即便是只换一个摄像头,整套系统也需要重新调试校准,那也需要大量的“工时”。再者,一些车的360°全景影像在车头某个位置上还存在独立的硬件模块,而这个硬件模块本身就很脆弱,在事故中坏掉的几率同样不小。所以360°全景影像的维修几率、维修费用都是相当高的,但如果它真的坏了你不去修理,可能连传统的倒车影像都没了,显得很LOW。

不利于“菜鸟”练好驾驶基本功和养成好习惯
就算以上技术问题都已经得到完美解决,360°全景影像同样会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它不利于“菜鸟”练好驾驶基本功,也不利于新手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就这样说吧,在如今这个城市人口机动车驾驶执照拥有率比结婚证都高的时代里,很多在公路上开车的驾驶者竟然连自家车辆外后视镜调节的角度都存在着各种严重问题,不是在后视镜中看不见自己车身的轮廓,就是一个劲地朝下翻导致后方视野受阻。倒车全靠影像和雷达,外后视镜完全成了摆设,你说这种驾驶方式的人都能在马路上跑,这事故能不多吗?城市交通能不拥堵吗?也就是说,诸多机动车驾驶者驾驶基本功不扎实、行车不规范、安全意识薄弱,所谓的“高配置”或多或少都要负上些责任。

那些抬杠的同学,我知道你会说360°全景影像即便因为非实景画面不能帮助驾驶者通过狭窄的路段,但也可以帮助新手司机看到车身周边的大致状况,可以避免起步时碰撞到盲区内较矮的障碍物。这样说其实也没错,多一层防护自然是好事,但问题就出在很多新手驾驶者就因为这些配置而忽略了自身在驾驶中的主导地位,把复杂路况中的驾驶过多寄托于这些功能配置上而从未想过提升自己的驾驶技能。

另外,同学,请问你学驾照的时候路考是怎么过的?你难道不知道上车前要绕车一周观察车况和周边环境么?这些基本功课做到位了,形成思维定式和好习惯了,真有必要通过什么所谓的360°全景影像来观察么?这只能说明就是这些所谓的“高配置”助长了一些人驾驶基本功不扎实、行车不规范、安全意识薄弱的毛病。依我看越是“菜鸟”,就越该摆脱对那些并不可靠“高配置”的依赖,练好基本功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不然就这样上路只会害人害己。

结语:当然我也不是说360°全景影像这项功能就一无是处,比如在那种驾驶盲区较大的大尺寸车型上它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辅助驾驶者观察路况的;在那些硬派越野车上配备该功能,也能帮助驾驶者提前知晓前方路况从而更加合理地选择和微调行驶路线,还是有其存在价值的。我今天主要声讨的还是那些在动不动就给车装360°全景影像并以此作为卖点大肆吹捧连A0级车都不放过的浮夸行为。同时我也奉劝各位新手驾驶者,如果你要买的是一辆10来万元甚至是更便宜的刚需车,我相信你要买的车尺寸一般也不会太大,那么你的核心需求是代步,图的就是经济实惠,确实没有必要去为诸如360°全景影像之类的配置掏腰包,切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