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入局,电动车现在还算“新”能源吗?
ID.4的竞品是特斯拉Model 3(参数|询价)/Y吗?
我认为不是,选择大众和选择特斯拉的消费者,购车理念重叠度并不高。选择特斯拉的小伙伴,依然有一部分人的出发点是想要打破桎梏的汽车产品,要买用最与众不同的理念造出的车。做工差省成本?可能都不是他们关心的,刹不停得关心一下倒是真的。
而对ID.4感兴趣的人,理念应该要保守一点,ID.4在基于MEB专属的电气化平台的架构这一前提下,并不算一款激进的纯电动车。无论出于政策也好,个人使用场景也好还是成本考虑也好,ID.4的客户,对这款车的认可应该是大众优先于电动的。但ID.4入局,那些还没有建立品牌口碑,产品是20万左右的SUV的造车新势力品牌,可能没有太多机会了。

ID.4开起来如何
这是我比较喜欢ID.4的一个地方,可能也会是特斯拉车主不太喜欢ID.4的一点。它开起来其实没有太多质的变化。调校很大众是一句很万能的话,但说得出口的还就只有这五个字,整体取向舒适,底盘质感又够紧;比较惊喜的是它自重比同级燃油车重了不少的情况下,开起来并不笨重,因为重心和重量比的关系,驾驶ID.4在车流中穿梭有一气呵成的快感。

驾驶模式方面,大众提供了D挡和B挡,D挡几乎感觉不到动能回收的存在,这就是前面说的“大众开着真都一个样”的原因;而B挡的强回收模式在ID.4上我认为不能理解为单踏板模式,因为时速在5公里以下时,它会持续缓慢滑行而不是刹停,反正我没敢试最后一段不去踩刹车。


我把ID.4定义为一款和途观平行的产品,因为它们无论是价格区间还是尺寸空间都相当接近,别忘了,途观是大众第一款国产的SUV车型,而ID.4是大众MEB在国内的首款车型,选择它们首发出场的根本原因,就是它们面对的都是中国最大的细分市场需求。

充电方便吗?
以车的角度聊电动车充电在当下已经完完全全是个伪命题了,除非你是2.98万连直流都不支持的合法老年快乐车。电动车车主应该很清楚,目前充电速度不受限于车辆,而受限于今天刮刮卡刮到的桩状态好不好,充电桩工作状态正常,30-40分钟补充300公里左右的续航不止是ID.4,也是大部分同价位的电动车都能做到的。当然,如果你的使用环境是在家和在公司都有充电车位,其实充电方不方便,对观望者的困扰是大于使用者的一个问题。

实际续航表现
我们拿到的是顶配的四驱PRIME车型,标称续航的520公里。我们驾驶的平均能耗在百公里18kWh,按照我自己的一套续航算法,84kWh的电池减掉6%的安全冗余,除以平均能耗,400-420公里的实际续航能力是有的,350公里充一次电是安全合理的心理预期续航。

鼓刹和缺少后窗控制按键
ID.4静态亮相后热度最高的话题。其实ID.4的确是一款比较注意成本控制的车,除了这两处,中控饰板大面积的硬塑料其实也有些不雅,不过从价格来说,要不就忍了吧。先说鼓刹,日常驾驶还能感受出后轮是鼓刹了?当然不会。而来源于网络的性能测试,ID.4的连续10次制动表现按成绩落位都在“合格”和“优秀”评价内,至少我相信它是不影响安全的。不过大众不聪明的地方就在于这个话题太负面了,就像三缸内燃机、后轮非独立悬挂一样,做得再好在消费者端也洗不干净。

再说诡异的取消主驾驶位调节后排车窗按键。实际体验后,这是可以洗一洗的。大部分使用情景下,我们要控制后排车窗都是四个车窗一起放下或升起的需求,传统操作就是四个一起抠,练指法,而ID.4的逻辑是长按REAR键后即可实现一键四窗升降,比起不具备一键升降功能的车型来说绝对是优化了。当然,配四个按键不难,比和人讲道理简单。槽点也有,REAR键在盲操的时候很容易被误触,我在过收费站时,就尴尬地降下过后车窗。

最值得推荐的配置
预算足够上顶配是大原则我想没人反对吧,27万买特斯拉可是轮毂颜色都不给挑的那种,ID.4的价格还是算得上有诚意的。如果考虑性价比,显然23.5888万元的极智长续航版加辅助驾驶包显然最值得考虑,24万以内全搞定。

我还担心什么?
对于传统品牌,产品转型是一方面,消费者购车的整个过程和体验,其实是现在被新能源企业吊起来打的地方。产品给人留下的好印象,很可能到了SSSS被销售依然以忽悠为主的工作逻辑,以及莫名其妙多出的附加和金融费用扣到负分。我们认可特斯拉,认可蔚来,购车体验和用车服务其实是很关键的一部分,买特斯拉或者蔚来,你不用考虑去哪儿买优惠更大对吧?

有趣的细节
加速刹车踏板是播放和暂停的符号,大家应该早就知道了,不算新鲜信息。
转向柱上有一个物理的START/STOP按键,有点意外。共享零部件降低成本是一方面,另外大众保留这个按键是不是为了方便副驾乘客在驾驶员短暂离开车辆时为车辆通电?

大众都入局了,纯电动车叫“新能源”还合适吗?
说了很多次,电气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并且是所有汽车制造商的共识了。纯电动车刚刚出现的时候,它被称为“新能源”。就像互联网刚刚出现的时候,在互联网上发新闻被称为“新媒体”一样,你看现在还有不涉足“新媒体”的媒体吗?区别是在新里面怎么能做到最新。你要现在再提传统媒体几个字,听着就和骂人一样。

纯电动车也是如此,我个人真实的感知来讲,其实从2019年开始,参加的新车活动,就已经有了电动车和传统燃油车一半一半频次的感觉。从“纯电动车是玩具”到“内燃机是玩具”的转变,远比我们想象的来得快。宣布向纯电动品牌转型的企业越来越多,宣布停止研发内燃机的企业越来越多,今天我们充电就能去壳牌去BP去中石油了,还有什么不会发生的改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