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雨天气不少:今天刚刚被朋友圈广泛吐槽的北京暴雨红色预警就不说了,前些日子沪宁杭的台风、西部各地的持续降雨也都给当地人带来不少麻烦。今天,我们不妨来谈谈,在这样的极端天气下,电动汽车的车主都能为爱车和自己做些什么。

理论先行:这些常识需牢记

先说结论:由于模块化程度高、系统工作方式也相对封闭,市场上现有的成熟纯电车型三电系统在普通人一生能遇到的工况面前,基本都有必要的密封能力。

“水会导电”是每个现代人从小就会接触到的知识,而早年间“老头乐”们有多不靠谱也不必多言;因此,如今运营状况正常的电动/混动汽车制造商,对于三电系统的密封保护都格外看重。有道是“理论指导现实”,我们先来了解一下IP防护等级的相关标定:

为了直观表示密封效果,我们选用了一份电机说明书的附表,两列数字分别代表IP防护等级中后面两位数字。这里需要做个小补充:在第二位数字(液体防护)的说明上,5、6、7都有防水时长的指标,5和6的耐受时间为3分钟以上,7则对应30分钟以上。以常见的IP67防护标准为例,做到如此防护的电动汽车,三电系统的防尘技能已经点满,而防水能力则基本可以保证在深积水路面也能坚持到安全地带——除非车被泡在地库或者掉到河里,但这些情形下,车主该想的也不是保住车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新势力们常常拿来秀肌肉的主动安全/自动驾驶辅助传感元件,在极端天气环境下可能不如我们的直觉可靠:基于光学摄像头的系统不必多说,正常天气它们都有误判风险,极端环境下最多用来看一下盲区有没有潜在危险。

至于毫米波雷达一类的传感器,也不能完全信赖,原因很简单:波长越短的电磁波穿透能力越弱,强降雨天气下它们的有效工作范围自然大打折扣——这是它们追求精度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基础操作:小心驶得万年船

前面提到,比起工作区域暴露度很高的传统燃油车型(不妨这么想:你的肺部呼吸时一直在和外界直接接触,发动机也只是多了一层空滤),电动汽车的三电系统先天就具备高度密封的条件,而绝大多数主流厂商也这么做了。因此,在强降雨等恶劣天气下,驾驶者为保障行驶安全所需做的努力更多体现在一些细节上:

小心行驶,速度心态都放缓:和开燃油车一样,驾驶中首先要做到自己尽量不引发事故。更何况,受电机工作特性影响,电动车型的加速能力往往不弱;同时,为了追求续航,它们的轮胎还往往是低阻设计,此消彼长,积水路面上电动车型无论加速还是制动,都更容易出现打滑现象。再想想糟糕的视野状况,还是慢点儿开比较合适。

谨慎判断路况:这里有两个注意事项。首先,虽然前面说过车载传感器可能不靠谱,但有条件还是最好都打开,多一些路况信息辅助总是好的,大不了目视确认一下有没有误报。其次,面对看似不深的水坑之类,能绕行最好绕开,不能绕行也尽量低速通过——参考下面这种具有欺骗性的深坑,燃油车跳那么两下顶多车身结构变形,硬开也能凑合;可是,电动车被磕这么两下,需要面对的没准儿就是电池防护破损+暴雨天气行驶所带来的连锁反应了。

合理使用车灯和空调除雾:这两点无需过多解释,理由和开燃油车一样——在必要的环境下打开大灯(为了对向车的安全,不建议开远光)和雾灯,能够有效帮助其他道路使用者发现你的存在,有效提升安全系数;而空调的除雾功能则能在视野不好的情况下尽可能排除干扰,提高规避危险的反应速度。

雨后及时做好除锈、防锈工作:出于长期的三电系统安全考虑,雨后最好到值得信赖的店家检查一下车底(尤其三电部分)的锈蚀和磨损情况,如果有潜在风险建议尽快处理。

进阶指南:充电安全不可忘

由于暴雨天气可能会伴随雷电出现,在停车后的一些场合也需要格外留意。收回天线等防雷击基础操作就不多提了,这里主要讨论一下不得已需要充电时的注意事项:

别在空旷处充电:充电桩本身确实有防漏电的安全要求,但天上落雷还是风险不小;更何况,车子自身也有可能在空旷地带被闪电击中。二者发生一件,那对边上的人都是毁灭性的打击。

人体不要接触充电桩:理由同上,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充电后,不要直接拔掉充电枪:雨天空气潮湿,导电能力会大幅上升。充电枪在被长时间使用的情况下,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带电,直接插拔显然会引发触电风险。因此,在充电结束后,先结算保证断电、再拔出充电枪的流程,更为稳妥。

充电后,不要随地乱扔充电枪:这不仅是公德问题,更关乎其他人的生命安全。万一枪头进入水或者其他杂质,那下一个使用者的触电风险将急剧提升,推己及人,乱扔充电枪的做法要不得。而如果遇到这样的充电枪,最好的应对方式也是敬而远之,而非冒险使用。

无论燃油车还是电动车,极端天气下保护好自己的最佳策略当然都是扬长避短。对于密封条件相对更好的电动汽车,我们所要关注的更多集中于防护体系本身的耐受性,以及视野带来的主动安全问题。在这两个大方向上多多留心,那么你的座驾就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