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汽车销量数据发布以后,在宏观大环境下,相比燃油车折戟沉沙,新能源汽车的困境要明显更严重一点。作为未来主推的新四化理念和产品,新能源让国家和车企操碎了心。已经料到是“哀声一片”结果的车企、媒体重抖精神,继续为下半年的生计忙碌。

日前,工信部、农业部、商务部三部委联合下发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的通知。以促进农村地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引导农村居民出行方式升级,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据悉,此次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时间段位今年7月-12月,有十家自主汽车品牌加入。

这已经是中国汽车市场开展的第三次汽车下乡活动。

2009年,第一次汽车下乡政策后,中国汽车市场销量一跃突破1400万辆,同比增长近50%,取得世界第一的成就;2019年,第二次汽车下乡,是为降低“车市寒冬”造成的负面影响,根据乘联会数据,当年汽车销量批发量为2110万辆,同比下降9.3%。

存量时代的汽车市场,汽车下乡没能取得理想成绩。

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成熟性有待考究

过去十年,汽车保有量呈爆炸式增长。截至今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417万辆,庞大的数据差距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和存在感不明显的表现。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一直有媒体表示新能源汽车的潜在市场在农村。殊不知,对于农村的消费者来说此新能源非彼新能源。据了解,农村中最普及的“新能源”汽车几乎是不需要驾驶证和上牌的低速电动车,且不具备合法上路的资质。

在农村的留守人员来看,这类“车”价格实惠、操作简单、上路方便,不用牌照和驾驶执照等硬性要求,更容易普及。农村基层人员对于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多以农村留守人员为主,他们在考取驾照的能力方面多属于弱势群体。

“都是用来代步,我干嘛要多花钱买那么贵的车,还要上牌照和驾驶证。”这是多数农村基层人员的普遍观念,他们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程度并没有预料中的那么高。影响新能源汽车在农村打开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价格。

相对来说,主机厂制造的新能源汽车在“刺激、引导”政策下的价格会有所降低,但还是难以达到当前农村留守人员的期待值。抛开停车和充电不说,农村场地充足、建造充电桩也比较方便,但新能源汽车的维修成本和技术在当前来讲,对农村留守人员仍是一项考验。

最重要的是,一位分析人士称:“第一次汽车下乡已经让整体市场需求量趋于饱和,第二次汽车下乡实际上透支未来几年的市场需求。”

薅羊毛的功利心要不得

2016年3月21日,一场被成为史上最严厉的“禁摩限电”集中整治行动在深圳开展,对“超标电动车”进行查处;之后北京相关部门也跟进出台了类似的政策,并迅速影响京津冀和周边个别地方,对低速电动车进行治理。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禁摩限电”的政策在城市治理过程中的确起到许多积极作用,对交通安全、驾乘者人身安全提供了牢靠的保障;但个别农村执行此政策有矫枉过正的现象,与初衷有违,并影响了基层的生活便利性。

如今,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再临农村等基层地区,实际上来说,对于农村人口适应和接受智能化生活有很大帮助,对于农村采用清洁能源的大方向也是有利的。

然而农村汽车市场的潜力已经被透支,或者说被更适合农村生活方式的交通工具所取代,单纯的靠农村提高新能源汽车销量,刺激汽车市场经济水平的期望可能并不现实。

且,当前新能源汽车的本质是作为城市的、短途的代步工具,农村的基层人员需要的是更多用途汽车产品。

水滴汽车APP认为:即便建立在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潜力巨大的“数据”上,仍要考虑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普及性。对于多数家庭来说,新能源汽车不是新鲜事物,但仍是“娇贵”的产品,基础设施的推广才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前提。

文/李跃